曹操得知张郃已如期到达,大喜过望。立刻派出曹彰领兵两万自荥阳南下会合张郃围攻许都。现在的许都只能围攻,但无法合围,因为吕布的五万大军并非只屯驻于许都一处,除了许都,还有周边两个营垒以及一个县城各驻扎着一万汉军。他们互相呼应支援,互为犄角。
曹魏在许都一带的兵力虽然占据绝对优势,但也没多到可以将所有这些营垒城池都围堵起来的地步。所以只能对应的结营对峙,北面有曹彰的大营,南面有张郃的三个营垒,仅仅在态势上对吕布的五万大军构成包围之势。
但是只要夏侯尚攻取了应城,那么吕布的五万大军只能依赖许都城以及几个营垒的存粮为生。粮绝之日是迟早的事。夏侯尚日夜兼程的赶到应城,开始打造攻城器械。应城背靠一平顶大山,其余三面都是平原地形。易攻难守。
攻城器具打造完毕,夏侯尚特意选择了一个阴霾阵雨之日发起进攻。这样的天气即可避免攻城兵士忍受烈日之苦,也可利用潮湿的空气以及雨水防止敌方用火攻之法损毁己方的攻城器具。
随着鼓号之声隆隆而起,魏军向应城城池压去。应城之内只有魏延留下的五千守军,多日之前就接到备战死守应城的命令。如今已是摩拳擦掌,等待着和魏军的决一死战。巨大的投石机投出一发发大石反复轰击着应城并不坚固的城墙。魏军中的先登敢死队冒着箭矢滚木擂石将城外的壕沟逐渐填平。
壕沟刚刚填平,众多魏军兵卒抬着登城云梯发起了进攻。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应城的西南面,来自南阳方向的地平线上出现一条黑线。那是一万汉军骑兵,有拐子马,也有铁浮屠,还有普通的郡县骑兵。
原来,就在张郃抵达许都之前。吕布就分出虎贲骑兵师中的五个旅回师南阳,屯驻于与应城相邻的方城。同时诏令南阳郡驻军中的所有骑兵汇集于方城,与这五个虎贲骑兵旅统合在一起,由李肃统一指挥,伺机歼灭来犯应城之敌。
夏侯尚看着滚滚而来的汉军铁骑,听着如同奔雷的铁蹄踢踏之声,已是胆颤心惊。他心里很明白,自己部队骑兵比例甚少,现在又来不及让兵卒结成针对骑兵的防御阵型,又是在平原地带。这就是灭顶之灾,当下能保住这两万人不被全灭就是万幸。
想到这,他急令鸣锣收兵。正在冲锋的魏军听到锣声莫名其妙,但军令如山,开始撤退。他们回头跑时,才发现有大队骑兵正向自己杀来,这才明白主将为什么鸣锣,一个个开始争先恐后的向营垒涌去。
但是来不及了,汉军铁骑转瞬即到,一场屠杀在应城南面的平原上展开。高头大马冲倒一个又一个魏兵,铁蹄踩碎一具又一具魏军尸体,斩马刀劈砍下一个又一个魏军人头,拐子马所射出的箭矢借着马速射穿一副又一副魏军的甲胄。
不出夏侯尚的所料,魏军败了,而且败的很惨。两万人被对方两刻钟不到就斩杀近半,连营垒都被对方端了,剩余万余人开始四处溃逃。夏侯尚深知自己无力挽回局势,策马而逃,但是他很快被两个拐子马追近,放出几箭将他乱箭射于马下。应城的城门大开,大股汉军步卒涌出城池,也加入到追杀的行列中。
……
在许都与吕布对峙的张郃发现,依旧有源源不断的辎重粮草从应城方向给许都的汉军送来,就知道情况不妙。果然,几天后就得到了夏侯尚败亡的消息,两万兵卒就这么没了。一股抑郁的气氛笼罩在魏军军营之中。
愤怒的张郃开始出动骑兵寻机拦截汉军来自应城方向的辎重粮草。吕布同样派出剩下的五个骑兵旅四处突袭魏军的辎重粮草运输队。
吕布占优势的地方是,许都城以及周边营垒据点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粮草,不至于暂时断粮就没了粮草供应。相反,张郃是初来乍到,他的辎重队被劫一次,他的大军可能就要饿上一两天。
……
炎热的夏季快要过去了,天气不再那么炎热。位于汜水关以西的汉军在这个季节突然大批北渡黄河,进攻曹魏的河内郡。当下曹魏的兵力前后被汉军歼灭十几万之多,剩余的主力全部集中在许都荥阳一线与吕布对峙。这河内郡空虚无比,汉军突破魏军沿着黄河的部署的防线之后,如入无人之境,短短月余时间就攻克迫降河内郡所有县城。
曹操得报后,连忙令汜水关的守军出击,然而出击的魏军很快就被有所准备的张辽击败,又退回汜水关。曹操知道这下要坏菜了。攻占河内的汉军如果沿着黄河北岸向着曹魏腹地进攻,荥阳将被切断与后方的联系。但现在他又不能退,他一退等于就是将围攻许都的十万大军抛弃了。
和手下谋士商议来商议去,能做的只能是封锁黄河水道。这样汉军如果要深入曹魏腹地就要承担战线过长,补给不上的风险。曹操立刻下令在汜水关附近的黄河水道增加更多的拦江铁索,并加固河防。
这些措施并没有起什么作用,深入曹魏腹地的汉军根本不需要补给,因为他们都是具备大作战半径的骑兵。汉军攻占河内郡后,并州新训练出的一个虎贲骑兵师在庞德的率领下,通过白陉山道来到河内,与北渡黄河的魏延部合兵一处。而魏延到河北的汉军也有一个虎贲骑兵师。这两万多汉军最精锐的铁骑,以河内郡的温县为基地,对五百里半径范围内的曹魏空虚腹地展开扫荡。
他们不以占领城池为目标,只以焚毁对方战争资源,破坏对方运输线路为战斗目标。但只要是投降的城池,汉军都不会进行劫掠,并且给予这些投降的郡县绝对信任,依旧原来的官吏管理,但如果是诈降,机会只有一次,,诈降之人会被做为谋反判臣夷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