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biquge.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夏侯霸连续多日攻击分水岭未果,战事陷入了胶着之中,而粮道迟迟无法疏通,局势已经变得越来越恶劣了。
十几万大军的开支用度,那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尽管曹爽已经下令采取了限粮的措施,减少了魏军各部队的粮食配给,但这显然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这个方法最多能拖延几日而已,如果魏军还是无法找到恢复粮草供应的途径,那么这十几万人就会被困死饿死在这里。
缺粮已经引发了魏军的不安,整个魏军军营现在是人心浮动,流言飞起,人人是惶惶不安,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在军营之中蔓延着,军心士气也低迷到了极致。
尽管曹爽派人前往各营之中给魏兵们加油鼓劲,再三地重申魏军一定会打通粮道,保证军粮的供应,但实际效果却是收效甚微,萎靡的士气一蹶不振。
曹爽也是很无奈,傥骆道的失守必然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军无粮则乱,一点也不假,而夏侯霸那边迟迟不能攻克分水岭,也让这种情况是雪上加霜,如果局势再恶劣下去的话,不排除魏军全盘崩溃的可能。
这个时候曹爽也是懊悔不已,早知如此,就不如当初从汉中平原撤下来的时候果断地撤兵关中,最起码也能保一个囫囵尸首不是。
就是因为当时的犹豫不决,才造成了现在的进退维谷,曹爽此刻恐怕连肠子也悔青了,真是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啊!
夏侯玄也是无计可施,现在魏军已经没有别的退路可走了,只有从分水岭那边杀出一条血路来,才是唯一的办法。
夏侯玄提议曹爽再给夏侯霸增兵,要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分水岭。
只可惜,傥骆道狭隘难行,魏军那怕就是派出再多的军队,也无法施展开,而姜维又是一位谋深智远的大将,在防守上滴水不漏,不给夏侯霸任何的可趁之机。
姜维知道,分水岭就是魏军的咽喉,他只要死死地卡住这个咽喉,十万魏军就没有翻身的机会,随着军粮的一天天耗尽,魏军的全盘崩溃也是指日可待了。
所以姜维一点都不急,他甚至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牢牢地守住分水岭,便可以立下惊世之功。
全歼十几万魏军,那可是蜀国全盛之时也不敢奢望的战绩,而现在这个胜利完全将是唾手可得,此役之后,魏蜀两国的对峙局面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诸葛亮一生企盼的机会,也将会在不经意之间悄然地来临。
消息传到了乐城,蜀军大营也是一片欢声雷动。
费祎有些出乎意料,原本他对姜维的计划并不是十分看好的,但没想到姜维却真得成功了,打蛇打七寸,而姜维正是拿捏在了魏军的七寸之上,如今十余万的魏军就是因为粮道被截断而陷入到绝境之中。
趁你病,要你命,费祎一改之前的保守战术,决定对留驻在赤阪和兴势的魏军发起全面的进攻。
费祎以王平为先锋,调集了五万大军直取赤阪,同时又派刘敏率军一万进攻兴势,牵制驻守兴势山的魏军。
正所谓那儿跌倒的在那儿爬起来,王平对进攻赤阪表现地相当积极,颇有点复仇之战的感觉。
没错,当初兴势山就是在王平手里丢掉的,这无疑让王平是耿耿于怀,这次挥师东进,再战赤阪兴势,王平是兴奋异常,做为军人,对胜利自然是抱着极大的渴望的,尤其是在曾经失败的阵地面前,这将是挽回颜面的一场战斗,王平自然是不遗余力的。
原本魏军的赤阪兴势防线号称是固若金汤,但夏侯霸抽调走了一半的兵力之后,防御体系便出些一些疏漏。
当然,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依靠赤阪和兴势的险要地势,魏军完全可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魏军低迷的士气严重地影响到了战斗力,在蜀军如潮涌一般的攻势面前,魏军无心恋战,防线很快就告失守了。
蜀军是气势如虹,在王平的带领下,有如狂飙突进,大肆掩杀起来。
魏军则是陷入到了一片混乱之中,兵不见将,将不见兵,兵败如山倒。
曹爽虽然熟读兵书,颇有点曹真的遗风,但是从未经历过战斗的他打打顺风仗还行,现在如此混乱不堪的局面,还真不是他能收拾了的。
至于丁谧、邓飏、李胜之流,别看平时高淡阔论,趾高气扬,一个个人模狗样的,可到了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个变得六神无主,张皇失措,别说是给曹爽出主意了,就是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利索了。
“大将军,大将军,赶快撤退吧,蜀军距离此地已经不足三里,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参军杨伟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的曹爽道。
曹爽闻讯之后,更是心慌意乱,连手都哆嗦了起来,对着杨伟道:“杨参军,我们该……该往何去呀?”
杨伟也是有些纠结,这乱兵纷纷的,想要逃出去不被蜀军截杀,还真是一件比较难办的事,他也无法肯定哪条路会安全一些。
“往……东走吧。”杨伟指了指东面的方向,不管怎么说,距离蜀军越远应该是最安全。
曹爽这个时候还真没了主意,既然杨伟说是往东,那就往东吧,所以他们这一干人赶紧地逃离了大营,往东而走。
魏军大部兵马已经被蜀军给冲散了,这时留在曹爽的身边的护卫也只剩下了一些曹爽的亲兵,大约只有几百人的模样。
此时战场之上已经完全地陷入到了一片混乱之中,王平越杀越勇,亲自带着先锋大队冲杀在第一线,他远远地瞧见曹爽的队伍,不禁大喜,立刻是冲杀过来,大喊道:“曹爽休走!”
曹爽吓得是魂飞魄散,惊呼道:“我命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