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jtqs电子书 > 玄奇玄幻 > 大明武帝崇祯 > 第718章 强度湖口河(三更)

第718章 强度湖口河(三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biquzw.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按照他和紫阳真人的君子约定,崇祯在湖口河一共等了五天,算是给紫阳真人和左良玉父子投降请罪最后的机会。

    不过这五天也有一定的收获,第三天的晚上,湖广总督袁继咸和湖广巡抚何腾蛟,两位封疆大吏一同来到崇祯的大帐,跪倒请罪。

    搜索这副身体的记忆,这两位大臣官声不错,而且历史上他们都是抗清英雄,虽然他们与左良玉有过勾结,但后来与左良玉闹翻了。

    左良玉在九江病死之后,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率领手下20万精兵,不动一刀一枪竟然集体投降了满清***,当了可耻的汉女干。

    这两位大臣与左梦庚彻底决裂,带着手下几千义士,联合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旧部,走上了抗清之路,扶保南明朝廷多年,始终没有向满清***投降,表现出很高的民族气节。

    身为大明皇上,崇祯对这样的大臣当然是看好的。

    因此,崇祯降旨,对他们俩既往不咎,让他们官复原职,继续为朝廷效力。

    这二人感激涕零,谢恩之后,因感念皇恩浩荡,把九江的城防图,以及兵力的部署全部给了崇祯。

    另外,他们在崇祯面前立下军令状,愿意到九江说服左良玉献城投降。

    但是二人离开崇祯的大营两日后,突然写来了血书,左良玉父子出尔反尔,现在大权落入左梦庚和吴深的手中,他们与马士英沆瀣一气,拒不投降认罪。

    这两位大臣已经做好了哗变的准备,皇上攻打九江之时,就是他们起事之日。

    紫阳真人一去不返,杳无音讯,崇祯看了二位大人的血书之后,勃然大怒,立即命令李岩,渡河作战,一鼓作气渡过大河,进逼九江,收拾这些毫无节操的乱臣贼子。

    李岩、黄得公、马宝和刘肇其这几将早就做好了准备,就等皇上的旨意了。

    因此,崇祯旨意传下,30万明军闻令而行,大小几千只战船,满载着明军,排满了河面,一齐往对岸进发。

    「开炮!」

    明军的战船刚到河心,马士秀一声令下,对岸的大炮就轰鸣起来。

    惊天动地的炮声,打得水柱冲天,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无数的明军的兵将和战船被炸得稀烂,死尸横飞,鲜血染红了河水。

    但是明军个个悍不畏死,不管是水师还是岸上的兵将,冒着浓烟炮火,勇往直前,这些水手拼命的划船,船上的火炮也疯狂怒吼起来,一边打一往对岸逼近。

    那些被打落河水的明军,拼命的在水里挣扎,有的用嘴叨着刀,向对岸游去……

    冲在最前面的战船,离岸边还几百米的时候,九江的水师出动了。

    马士秀亲自指挥,他登上一条大船冲在最前面,千百只战船排满河面,双方开始时用火炮对轰,一顿饭工夫之后,双方距离逼近弓箭的射程,两军的弓箭手万箭齐发,在浓烟的炮火之中,无数的流矢如雨点船遮天蔽日。

    双方的兵将纷纷中箭,有的被射成刺猬,有的中箭裁到了河里,有的中箭后被火炮击中,船体起火,浑身是火的兵将飞上了天……

    有的小战船被炮弹击起的巨浪掀翻,船上的兵将成了渔鳖,在水里挣扎……

    又过了半个时辰,双方炮弹和弓箭停止,战船撞到了一起,短兵相接,在船上和水中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格斗,死亡难以计数……

    千军万马在战船上混战之中,一身铁甲兜鍪的黄得功最为亮眼,他喝了两碗酒,提着一对铁鞭连杀了三船贼军兵将。

    后来每跳上一条战船,船上的贼军的兵将不敢接战,纷纷跳河。正这时,刘泽清手下的大将柏永馥提着宝剑来战黄得功。

    柏永复觉得自己武艺不差,但

    被黄得功三鞭砸到了河里。

    这时马宝更为勇猛,在船上飞来飞去,将先天四层的武力修为发挥得淋漓尽致,手中的柔鞭枪神出鬼没,连挑包括庞纪在内的十几员南明大将。

    马士秀的水师抵不住了,开始溃退。

    「不许退,后退者死!」

    手提鬼头大刀的马士秀,亲自冲锋陷阵,他跳上了明军的战船,接连砍倒了几个明军将士之后,跟水师率领刘肇基遭遇。

    二将在船上杀了十几合之后,刘肇基一刀将马士秀斩落水中,马士秀被人救到船上之后,浑身是血,手下兵将保着他迅速撤退。

    此时刘肇基的主要任务不是杀敌,而是指挥着水师抢渡大河,把船上的兵将尽快运到河的对岸。

    因此,马士秀的水师败阵,刘肇基指挥着近两万名水师驾船急速跟进,战船满载着明军,在水手的操纵下动力十足,追击贼军,很快便到了岸边。

    明军将士在李岩、黄得功、马宝和刘肇基四将的指挥下,如狼似虎,弃船登岸后继续追歼残敌,此时离他们开始渡河仅用了短短的两个多时辰。

    正在这时,左梦庚带着一支骑兵赶来支援,一万名铁骑如风卷残云一般加入了河边战场。

    其中吴深带着十几名武林高手也参加战斗。

    战场上的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大明武帝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