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克鲁格元帅就接着说道:“曼施坦因元帅,我认为你之所以会做出防御的决定,是因为不知道我们这款坦克的性能……”
说着克鲁格元帅就朝身后望了一眼,副官马上就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递到曼施坦因元帅面前。顿了下,副官又很机灵的给秦川也递上了一份。
“正如你看到的,曼施坦因元帅!”克鲁格接着说道:“它的前装甲有102mm厚,两侧和侧面的装甲则有82mm厚,你能想像这样一辆坦克吗?它的侧面装甲甚至都要比敌人坦克的正面装甲要厚得多,它的火炮则是88mm口径的。我想,你们一定使用过flak41型88mm高射炮吧,我们都知道它是摧毁敌人坦克的利器……而‘虎式’坦克,它的火炮就是由这款高射炮改装的!”
“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要进攻的理由,克鲁格元帅!”曼施坦因扬了扬手中的文件说:“我们拥有多少辆这样的坦克呢?”
“一百辆,曼施坦因元帅!”克鲁格回答。
“哦,太好了!”曼施坦因回答:“一百辆,而苏联人却有四千甚至更多的坦克,你是想告诉我……我们就用这一百辆‘虎式’打败苏联人的这些坦克吗?”
克鲁格元帅愣了下,就回答道:“可我们并不是只有‘虎’式,它会带领我们的坦克在战场上能勇往直前、无坚不摧,任何障碍都无法阻止它前进!”
“可你并没有考虑苏联人每个月可以生产一千辆t34坦克,而‘虎式’一个月只能生产可怜的30辆!”
“是35辆!”
“哦,是吗?恭喜你,克鲁格元帅,你能比以前多获得5辆坦克了!”
“但这35辆就足以打败苏联人的任何坦克,他们对我们无能为力!”
……
克鲁格和曼施坦因两人争论不休。
事实上这并不是克鲁格第一次与别人争论这个问题了,他之前还与古德里它争论过,争论的激烈到甚至都到了两人要决斗的地步。
不过当然,希特勒没有同意他们之间的决斗。
这其实并不怪克鲁格,原因是想要进攻的其实是希特勒……但碍于反对者都是名燥一时的名将,比如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莫德尔等,希特勒不希望与这些名将有直接的冲突,所以就以克鲁格为他的代言人。
希特勒迫切想要进攻的原因,一方面是他过份迷信于“虎”式及“豹”式坦克纸面上的性能而不考虑其它方面问题……在这一点上苏联的做法就很聪明,他们更在意的是产量,必要时牺牲性能也是一个可选项。
希特勒相信以“虎”式坦克可以在战场上给苏联人一种震摄,然后他们就会像战争初期一样崩溃。
另一方面,则是希特勒急需一场胜仗来向世人炫耀……其实最重要的是告诉美、英联军德国的强大,让他们在法国不敢轻举妄动。
希特勒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他只是面无表情的看着两人,似乎在认真倾听和思考两人的话。
但秦川却知道,希特勒的确是在思考,但却不是在思考战略本身,而是思考着怎么才能让说服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一众老将。
因为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希特勒希望赶在苏联人之前发动进攻,但一次又一次的因为这样的那样的原因耽搁:一开始是因为恶劣的天气无法进攻,接着希特勒担心古德里安等人说的是对的在犹豫不决,也就是担心进攻时缺乏足够的“虎”式与“豹”式坦克,再接着就是盟军在非洲已经打到突尼斯,希特勒不得不先应对非洲的问题。
当然此时的希特勒就不需要担心突尼斯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被秦川解决了。
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在一片老将的反对声中于7月下令发起进攻,于是就有库尔斯克会战的惨败……战役失败的原因恰恰就是一直强调可以凭借“虎”式无坚不摧的中央集军群的溃败。
过了好一会儿,希特勒才问了声:“中校,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这让秦川有些意外,因为争论的都是元帅级人物,这似乎与他无关。
“是的!”希特勒说:“有时候,我更想听听来自战场的声音,中校!我知道你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所以你对战场的态势往往把握得比别人更清楚……”
说到这里希特勒就转头对曼施坦因和克鲁格微微点了下头:“抱歉,我的元帅,这并不是针对你们!”
然后,希特勒就将目光转向了秦川,其它人也都将目光投向了秦川。
“呃……”秦川沉吟了一会儿,就说道:“元首阁下,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克鲁格将军认为我们的坦克能够轻易的撕开敌人的防线并将敌人坦克击溃,我们为什么不试试?”
“你的意思是……演习?”希特勒问。
“是的!”秦川点头道:“让我们看看这种新式坦克是否真有这种能力,如果有这种能力的话,我们再来讨论是要进攻还是防御也不迟!”
“我们会耗费很多燃油!”克鲁格似乎不赞同这种说法。
“耗费燃油也比盲目进攻要好得多,不是吗,克鲁格元帅?”曼施坦因及时补刀。
“我们不需要耗费多少燃油!”秦川说:“我们只需要派出十辆‘虎’式模拟进攻,穿过敌人的战壕、铁丝网,一些必要的地形,面对一些有可能发生的困难,比如遭遇地雷或是敌人的伏击!”
见克鲁格元帅犹豫不决,秦川又补了一句:“元帅阁下,如果您对这种新式坦克进行演习都没有信心,又怎么能期望它在战场上为我们获得胜利呢?”
这么一说克鲁格元帅就没有退路了。
“我对它从来都信心十足,中校!”克鲁格回答:“我只是不想做无谓的浪费,在这补给困难的时刻!如果你们真的想这么做的话,那么就如你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