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部队如果是打他们熟悉的阵地战或许还可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或是怎么做。
但如果碰到一些突发状况,一些在演习和训练中都没有碰到的状况,那么他们就会手足无措了。
此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汽车方向会突然跳出一个连队的士兵……相当一部份美军在看到这些士兵的英式军装后还以为他们是英军是主动下来帮忙的。
于是结局就可想而知了,法籍营的士兵们举着枪一个冲锋就将美军打得死得死伤得伤,与此同时维尔纳也带着部队压了上来,彻底将防线的美军解决掉。
前后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整条防线上都是美军士兵的尸体,还有些受伤的美军士兵发出阵阵哀叫,德军士兵走上来毫不犹豫的给他们补上了几枪。
通讯兵挂在空中的话筒里传来了另一头的叫声:“发生了什么?怎么会有枪声?你们遭到谁的进攻?”
在美军还没搞清楚状况时,秦川已经带着部队攻进了仓库……
仓库里有的不过就是些搬运工、文职人员以及开汽车的司机,于是一片枪声过后,仓库就顺利的被法籍营占领。
“动作快!”秦川下令:“五分钟内撤出!”
“是,长官!”士兵们应了声,马上就按照演练的步骤会成几队安放定时炸弹。
重点是汽油和弹药,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物资很容易炸毁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是重中之重。
至于食物、军装这些东西……法籍士兵就完全把它们忽略了。
士兵们的动作很迅速,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动作,只需要激活了早就设好的时间的定时炸弹然后随便将他们抛油桶或是弹药箱旁也就可以了。
“按计划撤退!”秦川一边下令一边带着部队朝南门跑去,秦川安排的侦察兵已经在那里做好接应他们的准备。
还没跑多远,迎面就撞上了一队前来增援的美国大兵。
秦川不由暗暗叫苦,这队美国大兵虽然不多,只有一个加强排,但他们所在的位置却是的建筑群,这一打起来他们必定就会分散到建筑里驻守,到时想要闯过去就困难了,而一旦被缠住……其它方向的美国兵就会纷涌而至,到时法国营包括秦川在内只怕就要永远留在这里了。
不过秦川灵机一动,当即就冲着法籍营的士兵大喊:“别开枪,自己人,别开枪……”
被秦川这么一喊,美军自然而然的就以为这一队是英国兵,美军指挥官冲着秦川这边喊了声:“发生了什么?”
“德国人!”秦川大声回答:“他们朝从南面跑了!”
美军指挥官不假思索的就下令道:“追上他们,别让他们跑了!”
于是美军掉头就朝南门方向跑,秦川一挥手就带领着士兵们跟了上去……这下他们的枪口就齐唰唰的对准了前头的美国大兵的后背。
那一刻,维尔纳和一众法国士兵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感受了。
战后达尼埃尔在回忆这场战斗时就说道:“我们击败了敌人?不,我们只是一群训练两个月的菜鸟,不久前我们还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子弹哭泣,而敌人却是职业军人、精锐部队、训练有素的伞兵。我们凭什么打败他们!但我们最终还是胜利了,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厉害,更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我们的中尉……他就像他的外号一样,是个神奇的人,他能让敌人转过身去用后背对着我们,我们要做的只是举起枪,然后对准敌人的后脑勺扣动扳机!”
当时的情况的确就是这样,法军士兵从后头追了上去,然后举起枪对准美国大兵的后背……“哗哗哗”一片枪响后,一个加强排四十几人就倒在了血泊中,许多人死了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秦川等人又跑了一段路,只听身后“轰”的一声巨响,仓库方向爆起了一片冲天的火光,接着爆炸又接二连三的响起,碎砖碎木就像下雨似的从天上往下掉。
就在机场内乱成一团的时候,南门外又响起了枪声……那是侦察兵按约定朝南门发起了进攻,于是秦川等一行人就言正言顺的以增援南门的借口朝南门冲去。
直到秦川等人顺利的杀出南门走上返回零号高地的道路的时候,机场内还是一片纷乱枪声不断。
后来秦川才知道,那是因为机场内的美军与英军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友好伤亡”。
美军得到的信息就是有敌人伪装成英军混进机场,于是他们把所有英军都当成了敌人,而英军当然不会就此缴枪,慌乱中也不知道谁先打了第一枪,结果枪声就响成了一片,甚至许多英军士兵都在怀疑身边的战友是不是就是敌人伪装的,于是场面就更是乱得一塌糊涂。
在公路上一路狂奔,十几分钟后通讯员就向秦川报告道:“中尉,我们对汽车站的偷袭也成功了!”
士兵们不由发出一片欢呼。
这时,零号高地上也传来了枪声和炮声。
确切的说,不只是零号高地,英军所占领的加贝斯防线的所有高地都同时发起了进攻……零号高地上的战斗算是小的,因为驻守其上的英军只有一个营,斯莱因上校带着德军士兵偷偷的从坑道里钻出来,在英军反应过来前就将他们解决掉了。
打得激烈的是七号高地和十二号高地,这两个高地分别位于零号高地两侧,英军在这里构筑了工事并布置重点希望能挡住两侧德军装甲师的进攻。
但这显然是个幻想,不为别的,只为这些高地的坑道里还有许多德军。
首先是德军表面阵地的一片炮轰……这炮轰可以放心的打,因为高地上的德军还在坑道里。
然后,德军就乘着炮火轰炸时一队队从坑道里钻出来……从没有见识过坑道战的英军怎么也想不到敌人会从地里钻出来然后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