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jtqs电子书 > 历史军事 > 梁仕容传记 > 第111章 学堂结缘(下)

第111章 学堂结缘(下)

    

    这么多年来,在他的学堂里,九叔公所教的学生之中,除了自己的孙子,可从来都没有见过有如此聪慧的人。如今。站在眼前这个莲塘村小子,一见面就不同凡响,可见他宿具慧根,心湖底处自有更为不凡的潜质。经此一个照面,九叔公打心中对这个小子产生喜欢之情,但他深知自己在孙子面前每一个表情的分量都会引起的后果,故此,并没有将这种想法表露出来。

    九叔公只是神色平淡地问:“你在外面听了多长时间了?”

    他真诚地望着九叔公说:“有三个月了。”

    九叔公有感而发:“你这个人也挺老实的。”

    他诚恳地说:“请九叔公开恩,您大人不记小人过。”

    九叔公试探地:“你为何喜欢学文呢?”

    他坦言相告:“我娘常常对我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九叔公是方沿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待存够了拜师钱就送我到您学堂拜师习文。”

    九叔公追问:“你每天站在墙外听得如此入迷,这是何故?”

    他双手往外一摊:“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缘由,总之,自从听了您教兆中念的诗文后,我每天就会忍不住地跑到这里来听。”

    “啊,看来你跟我们儒家有说不清的缘分。”九叔公扬起手中的经书,递到他的面前,问,“你站在墙外听了三个月,你知道这是什么经文吗?”

    他见蓝色的经书上,竖直印着的几行篆字犹如龙盘蛇曲,便如实回答:“九叔公,我因为家穷,没有人教过我,故此不识字。”

    九叔公颇为疑惑:“你不识字,却对念书有如此兴趣?”

    树榕:“是呀。”

    二太公双眼紧盯着他:“我教授的诗文,你听得懂吗?”

    他随口而答:“这些诗文很容易记,但我不大懂。”

    “诗文很容易记?”九叔公皱起了眉毛,想不到这小子长得一副敦厚相,讲起话来却如此狂妄自大。

    “这本《诗经》,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我们初时念诵也并不容易,更遑论要记住哩。你怎么一开口就说诗文很容易记呢?”九叔公解释完《诗经》的起始、篇章及在儒家所占重要性地位后,不由得又问:“你能记得住?”

    他坦言而答:“我能记得住,您不信,我背给您听。”

    九叔公仍是疑惑:“师前无戏言,你真的能背?”

    “唔。”他点了点头,朗声道,“我从来都不会说谎话。”

    九叔公试探地问:“你能背诵出多少段来?”

    纯朴的他率直而答:“全部都可以背诵出来。”

    哗,真是吃了大蒜好大的口气!九叔公与梁兆中对他的回答都大吃一惊。

    九叔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他:“什么?你能够将《诗经》里的305篇诗文全部背诵出来?”

    九叔公的心像被什么搔弄着,“人最怕是空口讲白话。小子,你就把《诗经》向老夫背诵一遍吧!”

    “好!”他清了清嗓子,双手反剪在后背,稍稍昂起头颅向天,半眯着眼睛,嘴巴一张,那些诗文就像学堂旁的山溪流水一样从他口中滔滔流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初时,九叔公这个老学究根本不将这个皮肤晒得黧黑的小子看在眼里,但当他流利地背诵出第一段后,他才刮目相看,有些还拿出书来对照,看看他有没有念错。

    九叔公修学的道行较深,对《诗经》自然记在心里,静心在听着、听着。

    他念诵着:“……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

    九叔公:“最后一篇呢?”

    他咽了咽口水,继续地念:“《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直至他把《诗经》的305篇全部背诵出来,这令九叔公惊愕得嘴巴张得大大的。

    一边听着他背诵,一边对照着《诗经》的梁兆中赞叹:“啊,一字不漏!”

    梁兆中赞完后,调皮地给他出了个难题:“你能不能将那《诗经》倒过来背诵一遍?”

    九叔公瞪了梁兆中一眼:“能要求人家这样倒过来背的吗?”

    九叔公在心里骂:“一味争胜好强!不要以为自己能,别人就不能。”

    梁兆中把舌头伸出,再缩了回去。

    树榕爽快地答应:“你要我倒过来背?行!”

    九叔公:“你真的能倒着背出来?”

    “当然行!你们听着:安孔成寝,闲有楹旅,梴有桷松……”于是,树榕果真从后面倒过来将《诗经》背诵一遍,并且背诵得一样的流利顺畅,这更令二太公对这小子喜爱有加,另眼相看。梁兆中也对他心悦诚服,为能有这样一位聪慧的书友而自豪。

    九叔公右手轻捋着下巴的长须,眼睛怔定地望着面前这个子,禁不住思绪万千:他所教的学生中,对这些经文,要念读几十遍才能记熟。自己当年在孔府学府曾得高人指点,修行不浅,但一段经文也要念几遍才能记熟背诵出来。而这个小子竟然在一无经文可看,二无名师启迪的情况下,仅偷听就能背得如此滚瓜烂熟。

    莲塘村,树木是多么的平凡;溪水,是多么的平凡;河流,是多么的平凡;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又是多么的平凡。但是面前这个小子,不,这二个小孩,却是二个奇才,二个旷世奇才,一股热潮冲击着九叔公的心扉,一种冥冥的感知紧紧地攫住了他。

    九叔公沉思良久后,向他道:“你以后别站在破墙外面啦,还是进学堂来吧。”

    他点头:“多谢九叔公栽培。”

    “你以后见面叫我师父便行了,”二太公把脑袋微微偏侧,向站在身旁的梁兆中说:“以后他就是你的师弟了,把你师弟领进书房看书吧。”

    “好!”梁兆中恭敬地朝着九叔公躬腰点头,即转身向着他,“师弟,走,随我到书房去。”

    他跟随着梁兆中朝北院走去,走了十多步后,他蓦地回过头来,嘴角含春,朝着九叔公微微一笑。

    九叔公心坎一热:这个小子,外表质朴笃厚,且带几分憨直;却是内心聪颖,慧根智性。其本性和悟性不在自己的孙子中娃子之下。看来,村中要出栋梁之材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树榕在恩师九叔公的教导点拨下,很快与梁兆中一起以莲塘村奇才齐名于村野坊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