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司马懿也接管了整个东海岸,包括吴县、山阴、章安在内的几个沿海城池,并且大肆发展海军。
这天,议事堂中众参谋与各大司令、军长被召集共同商议大事。
杨小妹先将情报道出,她说道:“据最新消息称,司马懿已经将国都迁往毗陵(江苏省常州市)”
郭嘉说道:“毗陵与吴县相邻,之前听过司马懿还在黄河出口处大肆造船,可以见其已经在发展海军,有些看不懂他用意何在。”
荀攸表示道:“我觉得他在为自己谋后路,当我华夏国崛起之时,他的生存空间定会被压缩,而其唯一的出路,恐怕只有往海域而行。”
荀彧说道:“我和荀攸的看法是一样的。司马懿此人十分精明,他做一件事,先会想好后果,然后才决定去做,而他也深知天下之势将变,他又不想被清算掉,所以为自己备好后路,以防最后连小命都丢了。”
而擎苍听了三大参谋的话之后问诸葛亮道:
“孔明有何看法?”
诸葛亮说道:“我与我夫人看法一般无二,毗陵进可领中原,退可入海流,这一进一退之间,确实看出了司马懿的想法刁钻,据我所知在东海边际有一个叫倭国的小地方,那里是一系列的海岛,还有大量的陆地,若是司马懿想退的话,那里一定是首选,或许,他们现在已经派出船只前往那里也说不定。”
现在诸葛亮一出计,要先与黄月英商量,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都会有些不同,今天两人的看法却是惊人的一致,所以诸葛亮才会说出上面的话。
同时黄月英人也在边上,等候着,虽然她不讲话,但她可以与诸葛亮两人沟通。她的谋划是诸葛亮的一个补充。
杨小妹说道:“可我听闻那里惊涛骇浪,想要前往,并非容易之事。而且那里是一个女人统治!叫卑弥呼,以鬼道为治!”
很明显杨小妹对于那个倭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常年在做情报这块,对那里了解,也是在情在理之中。
卑弥呼这个名字还是有些怪异,但他们的重心不在那里。
擎苍说道:“我明白了,司马懿这家伙,先放一放,他的发展之势还是有一些强大。”
众人便不再讨论什么,司马懿这里的情况先放下来,因为擎苍还没有解决司马懿是打还是不打。
所以他又问道:“那刘备和孙权那里有何情况?”
杨小妹说道:“刘备和孙权两人抱团取暧,形成孙刘同盟,共同发展。”
“大家怎么看这件事?”
诸葛亮先说道:“我想刘备是在利用孙权,而孙权也在利用刘备。”
这时有人问道:“此话怎么讲?”
“我先说前者,刘备与司马懿总有一战,而孙权作为夹在两者之间的人,可作为一个缓冲带,当孙权强,那么这个缓冲带就会变强,所带来的缓冲时间也会变长,对于刘备而言,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因为他有足够的时间保存实力,他还会不断的加强对缓冲带的支援,让孙权更加强大,但又不会让孙权强过他。”
诸葛亮的话让众人是点头称是,大家知道,这一定是他与夫人共同得出的结论,有时候个人想法总会偏差,但融合了大家的想法之后,便会更加完善。黄月英其实也算是一个才女,只是此时做充当的角色便是贤内助,这对于华夏国而言,可是一件大好事。
这时有人说道:“孔明先生果然是奇才也!”
而有人依然不解,便问:“这后者呢?”
“后者,孙权不甘心被司马懿抢走了自己的土地,那可是自己祖先生活的地方,他一定会去抢回来,所以与刘备同盟相助,才是王道,他想借刘备的势,来完成自己的业,刘备拥有了我们的大部分的前期武器,在武器精良上面,一点都不输于司马懿,只是在一些重型武器上面,因为我们的限制从而让刘备之实力变弱,但也差不了多少,综上所述,孙权才与刘备结盟。”
“照孔明先生这么一分析,这天下之势已经明朗许多了。”
郭嘉也加入他的看法。
“天下之势已经定局,我华夏国占据天下一半领土,而另一半则由司马懿和刘孙三家占据,但这天下也将要得一统,据我所知,南方有丰富的林木,及一年四季气候宜人,空气湿润而且风景迷人,重点是雨水多,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耕种农作物,对于农业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郭嘉经过这么些年在对于整个华夏国的内务掌握上面,确实是得到了一些别人无法知道的知识,所以他才会提出上面的一些要点,与大家分享,在古代北方,很多人的眼界仅仅停留在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再远一点便是数千公里就无从得知。
他们甚至不知道南方原来有些地方冬天不下雪,南方甚至极少出现大旱,大量的雨水带来了农业的发展,农民才能安居乐业。
对于这一点,擎苍也知道,他生活的时代对于南北方已经十分熟悉,他是一个北方人,但还曾经到过南方做任务,有一年,他到了南方还闹了笑话,就是因为问了一个下雪的问题。
“郭参谋说得没错,那么现在就由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从司马懿开始还是刘孙同盟开始,我希望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结果,那便是我们朝谁出军之问题。”
擎苍之所以号召大家一同前来,那是因为想要找到下手的点子,想集大家之想法,然后才决定先打谁,这很重要,因为如果做不好的话,有可能还会引起反弹,对于华夏国而言,那不是一件好事。
这一次一定要做好论证才行。这也是今天让大家过来的原因之一,分析天下之势后,再守夺这天下如何取得一统的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