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在可是八百人的队伍这粮食的消耗可不小,所以这几车的粮草根本支持不了几天的量。
他们匆忙赶路,两天后,他召集了林猛、吴朝经、曹辰与张锋承四人共商粮食一事。这事不解决,800人恐怕就会饿肚子,这冰天雪地的,哪里弄吃的?
至于为什么叫他们一起,擎苍有自己的考虑,那是因为大家都是一个团队,要有参与感,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自己的独裁,他也没那么多精力。
而这四人,除张锋承外,他们可以说是这支队伍先期的领导者。除了他之外,他们之间谁都可以独当一面。张锋承自己带了200人,没有理由不让他参与。所以,他们都被其叫到一起。
林猛是一介粗人,他想也不想,便主张:“不如我们冒险去抢夺附近官兵的粮食。”
他的提议明显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以立即被吴朝经否定。“不可,这只会消耗我们的战力,800人说多不多,说很其实真的很少,而且这官兵在哪里你还不知道。”
曹辰也是一员武将,平时都靠着吴朝经出谋划策,但也提出一个方案:“在这附近有一小村庄,我有一外戚就在附近,或许可以向他借点粮。”
擎苍只是不语,接着听听他们怎么处理。
张锋承笑道:“八百人的口粮并不少,怕你的亲戚会被我们吃穷!”
他说的没错,这八百口人,每个都是青壮年,食量自然是惊人。除非他的亲戚是达官贵人,地主老才,不然这一借估计直接吃穷了。他说是小村庄,那能有几亩地?
林猛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只是念叨道:“那可怎么办?先生有何妙计?”
他似乎知道擎苍有了主意,故意这么问的。
擎苍只说两字。“驿站!”
这吴朝经听后立即拍了拍大腿,叫道:“先生高明啊!”
这直接听蒙了所有人,不知道擎苍所要做什么。
吴朝经连忙解释说:“先生是想通过驿站取得粮食,先生不是得了一块令牌吗?它可以假冒李军侯,从而取得粮食,如此轻而易举。也不费一兵一卒!简直两全齐美啊!”
擎苍投之以赞赏的目光,笑道:“对的,吴朝经说得没错,李军侯出行并未带太多粮草,就证明他会在沿路补充,而这沿路除了官府外,就是驿站,这官府上有官文等为证,有诸多麻烦,去了可能会被误破,驿站却不一样,这来来回回的官员都要靠他提供吃住,必有不少存粮,这时我们通过令牌直接征用!”
曹辰问说:“可是我们要怎么才知道哪里有驿站?”
他回道:“只要按他原路行走便可。”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怎么走?”
大家都不知道李军侯要怎么走,擎苍指着张锋承说道:“他知道!”
众人不解:“他?”他不是来偷袭李军侯的,怎么可能知道呢?
擎苍笑道:“他都能知道我们必经此地,肯定知道李军侯下一步走向哪,经过几处驿站,不他找找谁?”
张锋承竖起大拇指说道:“擎先生算无遗策,真是强大。佩服佩服。”
林猛听得云里雾里的。“我看啊,以后像这种出谋划策的,以后少找我老林了,我根本就不懂,还不如让我去打打杀杀还更实在一些。”
他这些话,立即引得众人大笑,可但凡是重要决策,不都要文官武将一同商讨的吗?人多力量大嘛。
“那便有劳张锋承了。”
“说哪里话,这两天我们也是吃你们,用你们的,也应该出出力。”
张锋承顿了一会接着说道:“我们得到的消息是,姓李的会经过一个叫巨鹿的地方,在那之前会经过两个驿站,每一处相距离一百余里,而距离我们最近的驿站大概需要两天路程。”
“就去那里!吴朝经,我们的粮草够几天的量?”
这内务事一多半交给吴朝经,他也打理得不错,擎苍这么一问,他便回复道:“先生,大概够两天半。”
擎苍道:“那正好,就麻烦张锋承你带一下路,我们就前往下一个驿站补充下粮食。我们下一站就是巨鹿!”
而这时张锋承一听擎苍要去巨鹿,却面有难色。这让众人更加不解,不就带路吗?还有什么难处不成?
“你有何难言之隐?”
张锋承这才娓娓道来:“巨鹿这个地方是马元义的故乡,而他正是黄巾大方首领。张角对他的死觉得惋惜,传言有派兵把守在巨鹿,那里也算是一个据点。”
三国演义上有写道:“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
而这马元义,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组织者之一,是黄巾大方首领。但他在起义前就被杀了,被汉朝廷处于五马分尸的极刑。
黄巾军的这一大方就相当于一个师的力量,而这个地方又距离张角的黄巾起义大本营不远,他在担心这里会不会如传言一般有黄巾盘踞,如果那样的话,去那里不就是送死吗?
这下众人晃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黄巾?那不正是擎苍的一个好机会吗?如果真有黄巾,人数不多,那他就将其占下。巨鹿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楚汉“巨鹿之战”,西汉末王莽与刘秀之争等都发生于此,可见其位置十分重要,若能在此发展,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所以他得劝服张锋承,让他带路。
“我们800人可以打游击,到时候见机行事就好。若是你觉得危险,只需带我们前往,之后你们可以先行离开,由我等前往。”
事已经至此,也别无他方,跟着擎苍,总要出点力,张锋承叹了叹气,只好道:“也罢,我就带你们一同前往吧。到时候见机行事吧。”
他话没说死,若是真心要同行,必定会一口答应,这其中也存在权力之争,一山不容二虎,以擎苍的强势,张锋承基本是得不到指挥权。这点上擎苍是看得明白。
“有劳。”
“哪里的话,我们算是同一条船上的,同忧共惠。”